科技整合
视听全案提供商
Audio Visual Full Case Provider

ST 2110-10:基本结构与时序(转载)

发布时间:2020-03-16,浏览量:1471


ST 2110-10 部分主要讲的是对IP包的一些具体格式要求,其中最重要的内容就是 PTP协议 、 RTP时间戳 、 SDP 协议三大块。


先说PTP,全称是Precision Time Protocol(精确时间控制协议)。ST 2110 中这部分内容取自 ST 2059-2。协议的主要内容是通过网络,向网上的每个设备发送一个公用参考时钟,设备内部还含有一个内部设备时钟,并且每种信号类型又关联一个媒体时钟。


首先选择一个设备的时钟作为公用参考时钟,再让其他设备的时钟同步于该时钟,这就是PTP协议中主钟(Master)和从钟(Slave)的概念。接下来把每种单独的媒体类型关联一个媒体时钟,视频流有视频流的时钟,音频流有音频流的时钟。需要注意的是标准规定媒体时钟相对于主钟的偏移量(offset)必须为零。将以上提到的所有时钟都关联起来,我们就得到了一套完整的时间轴,方便接下来的处理。此外该方式还支持IP流数据报的无缝保护静净切换。


接着是RTP时间戳,如果说PTP是面向设备的“时间轴”,RTP时间戳可以理解成面向数据本身的“时间点”。发送端使用RTP时间戳标记每个视频、音频和辅助数据包,用来表示采样时间。其中:


–对于视频,每一帧内所有数据包的RTP时间戳相同

–对于实时信号源,RTP时间戳应表示图像捕获的时间

–对于SDI转换器,RTP时间戳是视频帧对齐点的时间,由ST 2059-1定义。


如此,一旦信号通过网络,就根据RTP时间戳重新调整信号的定时关系。采用这种方法,广电系统上任意一点都有了准确同步多种媒体类型的能力。


接着说 SDP (Session Description Protocol),会话描述协议。每个流里都有一组元数据,告诉接收端如何解释收到的内容,这就是SDP数据。传输到接收端的时候,SDP把关于这个流的所有信息跟接收端介绍一遍,让接收端知道到底收了什么东西进来,就像是个出门买菜的老太太,拎着菜筐回家的时候要跟全家人念叨一遍菜筐里所有的菜。在 ST 2110 系统中,所有信息描述都依赖着SDP,如果SDP丢包了,接收端无法解释流的内容,会导致系统出问题。